最新消息

心理新知文章

回上層

小嬰兒哭不停,理還是不理?

小嬰兒哭不停,理還是不理?

 

還記得在我還是個心理系學生時,有朋友拿一篇網路文章問我:「小嬰兒哭的時候如果都不理他,他就會乖乖的不哭了?!」。

這段對話令我聯想到的是行為學派的制約原理。如果每一次小嬰兒哭,爸媽都會前去關心看顧,小嬰兒確實在一有需要時就會以哭聲求助;反之若不理會,小嬰兒就從這些經驗理解到,哭泣的行為不會引起大人的回應,數次之後也許哭泣的頻率會減少。這讓家長在照顧嬰兒的過程中,暫時變得比較輕鬆。雖然一切是如此符合行為學派的理論,但我仍隱約覺得不對。

在小嬰兒0-2歲的這個階段,是培養對外在環境或人的信任與否。若這個世界總是在他痛苦、需要的時候給予足夠的回應,那麼他即使經歷許多的負面的經驗,仍保有對這世界的信任,信任感與早期經驗如此緊密。就單方面考量「行為連結背後的結果」的方式去實作,則會得到類似與那篇網路文章的結論─小嬰兒終將會減少哭泣的頻率,家長的壓力也許暫時得到緩解。但這樣的安靜其實是嬰兒為了存活而過早發展出來的防衛機制,強烈的影響後續的人格和情緒發展。許多的神經心理學研究也佐證,這樣的方法其實會對嬰兒帶來永久性的傷害。

更好的作法是,對於還不具備活動力,只能用哭泣表達需求的嬰兒,家長盡可能的回應他的生理和情感需求,嬰兒在這種一遇到痛苦,經常可以被他人解救的經驗中,逐漸發展出「全能的幻想」和擁有與照顧者間「安全依附關係」,前者為日後創造力和生命的熱情的來源,後者則對他將來經營親密關係有無法取代的重要性,這正好是攸關我們生命至關重要的兩件事。

這讓人不禁省思,有時候我們為了想要快點看到效果,也許採用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,但長久來看對嬰兒的整體發展而言卻不是好的。另外,我也深刻感受網路訊息發達的美好和知識過度傳遞的可怕,在知識不夠全備的情況下,有時給的建議不是那麼適切,甚至帶來傷害。

因為這個事件,讓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在寫下每一篇親職的文章時,除了用淺顯易懂的文句傳達給家長外,也要考察每一個建議的實證基礎,用自己有限的力量說出正確的訊息,以協助家長們陪伴孩子長大的這條路上,不僅可以開始學習享受這個過程,也能用最少的磨合,換取最高效能的成果。

 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心理師的親職-GPS-437277603311879/?fref=ts

聯絡我們
會員登入
帳號
密碼
驗證碼
忘記密碼?
忘記密碼
帳號
註冊信箱
驗證碼
會員登入